標題 |
「同病相憐」與「他山之石」——冷戰時期台灣與韓國文壇的相互認識 |
作者 |
崔末順 |
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|
|
摘要 |
1948年韓國與中華民國建交,冷戰期間兩國以兄弟之邦自許,共同對抗中共與北韓,官方與民間交流頻繁。文壇亦在此背景下展開互動,透過國際筆會、作家協會等組織促進作家互訪與文學交流。本文聚焦1957年與1976年兩次作家訪問團:前者為韓國文人來台,出版《台灣紀行:自由中國的今日》,描繪台灣社會發展與自由中國形象;後者為台灣詩人赴韓,出版《雪花的約會》,抒寫對韓國文化與歷史的感受。對比這兩次訪問團的紀錄可見,五○年代韓國文人對台灣的印象主要聚焦於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,具有明顯的未來導向;而七○年代台灣詩人團對韓國的印象則更多反映對自身文化認同的確認,呈現出過去導向的視角。此對比顯示冷戰初期與後期時代變遷對台韓交流的影響,亦體現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變化,尤其受中國現代史發展的牽動,可以說呈現了反共意識在不同時期的雙重面貌:一方面,強調建立優於共產勢力的現代國家,以發展與進步為目標;另一方面,則表現出對共產勢力破壞民族文化與傳統的懷舊情懷。雖然這兩種立場方向不同,卻同樣植根於冷戰時期的反共意識型態之中。 |